秋冬霧霾逼人,《聯合報》今天出刊「減碳台灣.還我呼吸權」,無論學者或者環團都疾呼盡快有效地改善空氣品質,環保署上午臨時召開記者會,做出五點政策回應,內容包括,現已著手研修空氣汙染防制法,並同時檢討及擴大空汙費徵收對象,另外,管制大廠方面,已盤點國營事業汙染減量空間,推動大廠增設防制設備及提升空汙防制效率,也會與衛福部合作,提出更符合國人健康保護的標準值及開發具健康危害警示的空氣品質指標。環保署回應表示,由於近年來陸續發生數起重大空氣汙染議題,現行空氣汙染防制法管制規定主要訂於91年間,然而,因社經環境變遷、汙染管制需求不同,現行法已無法有效管制,環保署已著手進行研修,重點包含:已加強生煤、石油焦等燃料管制,訂定空氣品質三級防制區既存固定汙染源應削減汙染物排放準則,並授權地方主管機關得視所轄空氣品質需求畫設空氣品質維護區等。另外有關空汙費徵收被外界詬病,對空汙防制無效,環保署回應表示,對於空汙防制環保署已依行政院核定『空氣汙染防制策略』,結合各部會、地方與民間量能,積極推動,同時也檢討及擴大空汙費徵收對象,今年年底前會提出新草案,將懸浮微粒、重金屬排放,以及燃氣電廠等的氮氧化物納入徵收;環保署也已修正空汙法,增加「跨區防制」彈性;也已於今年9月29日預告『固定汙染源有害污染物排放標準草案』,以加強管制,並將排放標準訂定需評估健康風險也納入空污法修草案。排放大廠部分,環保署表示,已盤點國營事業汙染減量空間,推動大廠增設防制設備及提升防制效率、尾氣回收取代重油為燃料等方式,降低汙染排放,並要求新設機組發電效率增加,防制設備採行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est Available Control Technology, BACT);既存機組亦要求汙染改善減量,使整體推估空氣污染物排放量將由2016年共約9萬9千公噸,降低至2026年約6萬6千公噸,減量比例約33% 。此外,環保署指出,自104年起迄今,與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合作,協同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大氣細懸浮微粒PM2.5探討其與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癌症、失智、失能等)之間的關係並進行長期世代追蹤,據此研究結果作為政策制定參考,使科學研究更切合政策研擬之需求,進一步提出更符合國人健康保護之標準值及開發具健康危害警示的空氣品質指標。環保署表示,空氣汙染來源眾多、成因複雜,單一管制作為不易有成效,且由於氣候變遷、氣象變化的不確定性,使得空氣品質改善的工作更加艱鉅,因此,空氣品質改善已從管制進展到能源使用、產業發展、農業政策及健康影響評估等面向之整合。環保署將積極透過中央地方攜手合作推動前述相關持續性及季節性空氣汙染管控措施,加速改善空氣品質,以有效降低民眾暴露在細懸浮微粒危害等級的機會,守護人民健康。環保署今日除了提出政策作法之外,也表示,數據顯示空氣其實有變好,環保署指出,依據全國歷年空氣品質監測結果,全國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及揮發性有機物等空氣汙染物濃度均呈現改善趨勢。二氧化硫改善最為顯著,近年相關管制工作推動,是有初步成效?

BF898E29CA33C74F
arrow
arrow

    th19lh7bd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